中國帝王學

· 遠流出版
4,0
11 ressenyes
Llibre electrònic
448
Pàgines
No es verifiquen les puntuacions ni les ressenyes Més informació

Sobre aquest llibre



《貞觀政要》是實用的帝王教科書,不是一般的領袖嘉言錄。唐玄宗是歷史上第一位從《貞觀政要》獲得帝王學真傳的皇帝,此後,歷代帝王將相以及講求經世致用的知識分子,幾乎沒有不讀《貞觀政要》的。

1593年冬,德川家康禮聘日本儒者藤原惺窩講授《貞觀政要》,奠定「江戶幕府」近三百年霸業──直到現在,日本政經領袖及大企業家仍奉之為帝王學第一書。

《貞觀政要》大約寫於開元十八、九年間,為的是要讓唐玄宗發揚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精神。唐玄宗果然不負所望,繼太宗「貞觀之治」之後,又出現了「開元之治」的盛世。此書全面系統地反映了唐太宗君臣在貞觀年間的政治業績及種種活動和表現,詳細地介紹了貞觀時期各個方面的歷史情況。雖然不無溢美之辭,但還是相當客觀地記載了當時的真實情況,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它是一部政論性較強的歷史文獻,不採用通常史書的編年體、傳記體的寫法,而是分門別類,按照專題敘述,觀點分明,條理清楚。其目的是讓讀者更容易地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更方便地從中取得歷史的借鑑。此外,它所提出的任賢納諫,懲治腐敗,教育子女,重視文化教育,尊師重道及做好民族團結等方面的問題,至今依然深具價值。

*本書譯文所用底本是「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的「四庫備要」本,並參考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校點本。

推薦人的話──雷家驥


歷史講究經世致用,實為中國史學的傳統,《禮記》說「史掌官書以贊治」,正可見此特色,與僅為「為學術而學術」大不同。《貞觀政要》的編纂者吳兢(?-西元七四九年),正是為贊治而編錄此書的。


吳兢的生平,<譯者序>已有扼要介述,原不必再贅。不過,吳兢成書之背景和動機,尚有補充的必要,庶幾可使《貞觀政要》的旨趣和特色,易於被領悟瞭解。


吳兢出生前(大約在七世紀六十年代),武后和唐高宗早已共稱「二聖」,揭開了唐朝宮廷政治最詭譎的時期,所以十餘歲時便遇到武后稱帝、「革命」建周的大變局。三十餘歲時,正值武周末期,吳兢以壯年踏上仕途,被好友朱敬則等推薦,聲稱「兢有史才,堪居近侍」,於是命令直史館修國史(最資淺的史職),展開此後長期的史官及著史生涯。不久,吳兢便被任命為拾遺之官,以後累轉補闕、郎中、諫議大夫等,以至編纂時繫銜的「衛尉少卿.兼脩國史.修文館學士」,這時已是開元前期,吳兢大約五十餘歲了。


吳兢居史館二十年,一直擔任中央官,而且擔任過拾遺、補闕、諫議大夫這些在大內供奉皇帝的諫官,所以對史料及國史極為熟悉,也甚重視君臣議論諫諍之言行。他在<上貞觀政要表>中,推崇太宗之政化,自稱「微臣以早居史職,莫不成誦在心,其有委質策名,立功樹德,正詞鯁議,志在匡君者,并隨事載錄,用備勸戒」云云,可見吳兢編錄此書的用意和地利因素。


唐玄宗用武力兵變,先後誅鋤了韋后和太平公主集團,結束了前期的宮廷政亂;同時先後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展開了「開元之治」。自開元八年至十一年(西元七二-七二三年),玄宗起用源乾曜和張嘉貞為相,這就是<貞觀政要序>所提到的侍中安陽公和中書令河東公。此時,玄宗的私生活、用人及國內外政策都開始出現了問題,極盛的治世已有陰影,諫諍言事的官員則常遭處罰,甚至在朝堂決杖或流貶。官員大都認為玄宗有太宗的資質,但是害怕他集權獨裁,決策果敢而品質不精,所以咸盼他能遵太宗的政策,追上太宗的功業。源、張二相輔弼玄宗,克己勵精,緬懷故實,在這種情況下授命吳兢編錄此書,以供研讀參考。吳兢也抱著致君堯舜上的心情,選錄貞觀君臣言論大計,希望玄宗研習後,能觸類旁通,擇善實行。因此,《貞觀政要》是在某種人和因素下完成的,其性質是實用的帝王教科書,不是一般的領袖嘉言錄,唐、宋以後不少皇帝也研讀此書的;事實上,吳兢在序文末,聲言「有國有家者,克遵前軌,擇善而從,……豈必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已哉」,也表示了兼為後世帝王而作之意。


吳兢基本上是一位專業史官,「貞觀之治」是他們的「中國現代史」。假若說法家指導了秦朝的統一,道家指導了漢朝「文景之治」,儒家的經學指導了漢武功業,則「貞觀之治」可以說是由史學啟導而成。吳兢搜集當代史料,編錄的內容以太宗君臣研議歷史者居多,這正符合太宗「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的一向作為。吳兢<上貞觀政要表>自述稱引國史上煥然彰著的史跡,其目的確也正是為了「作鑑來葉」。也就是說,在這種指導觀念下,論史即是論政,論政即是論史,後來宋神宗命名司馬光之史學鉅著為《資治通鑑》,正深得此意。太宗君臣以史學造就「貞觀之治」,吳兢編錄此書,乃在發揮此意,以太宗君臣的史學啟示於玄宗君臣。貞觀、開元之盛,確與史學有關。


《貞觀政要》的編錄,以太宗君臣言論為主,而分門別類為之。這與吳兢的同僚好友、名史家劉知幾之史學主張有關。知幾主張將君臣言議及公文書,集結分類單行,名之為《制冊書》或《章表書》,吳兢此編正是這主張的觸類旁通之作。


吳兢由錄「君道」開始,將貞觀言論分為四十類,而以「慎終」結束,廣泛地包括了國體政權、人事政策、政府組織、皇子教育、道德與日常行為、文化學術、農政財經、司法審判、外交國防,以至帝王生活諸項目,即由治國平天下以至於誠正修齊,古人所謂外王內聖之道。在這種結構分類下,每類言行各以發生時間為先後排列,因此常以「貞觀某年,太宗謂侍臣(或某人)曰……,侍臣(或某人答)曰……。」為形式。乍看之下,《貞觀政要》純為言論的分類編年罷了。


不過,中國史學有一特色,就是「言、事合一」,也就是言論本身常能作成結論,以施諸有政及落實行為。四十門類將言論編年排序,不但可見太宗君臣各階段所言所慮,抑且更可由此觀察其君臣前後言行政略的變化,及人格思想的發展。基於此特色,所以《貞觀政要》是論政、論人生修養之書,也是貞觀發展史書。


吳兢的史學風格在簡,且至傷於太簡,可能與劉知幾高倡「簡之時義大矣」的理念有關。由於屬辭簡要,所以敘事記言也能樸實。然而,吳兢常僅交代論議時間及人物,而很少介述談話發生的原因和背景,所以有時令人對此談論,不能深入領悟瞭解,連自稱簡要的《新唐書》撰者,也指出其「牾」和「太簡」的弊病。我曾為時報文化公司改寫《貞觀政要》,頗加刪削調整補充,其故在此。今「遠流」出版此書,著眼點以今譯為主,盡量忠於原著,當無可厚非。譯者基本上也算稱職,亦當無疑。


翻略全書譯稿,余最後仍有一遺憾,以前改寫此書後即有之,不意譯者今亦與我同憾焉,此即《貞觀政要》既是論理之書,也是論行之書,由理論而實踐,所以功能在求實用。此書既為人生修養之學,也是治國平天下的實用之學,古人為學追求經世致用,確為太宗君臣和吳兢的精神旨趣所在。因此,若在每一言行段落之後,能提示現代之相關學理及當代的類似事實,以供讀者觀摩研思,將更能發揮《貞觀政要》的精神,落實「遠流」編印《實用歷史叢書》的旨趣了。未知再版之時,能否更思吾言,固馨香禱之而已!就此作序,以敘論其意。


  七十九年十一月於名廬山莊


【推薦人簡介】雷家驥,曾遊學於師大、新亞研究所、文大史所系。國家文學博士。後執教於文大、淡大,並任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現為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中古史學觀念史》等。

Puntuacions i ressenyes

4,0
11 ressenyes

Sobre l'autor

作者

吳兢,唐代史學家。新、舊《唐書》上均有他的傳記。他是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市)人,少年勵志勤學,博通經史。武后時被薦直史館,修國史。曾任右拾遺內供奉、右補闕、起居郎、水部郎中等職。開元年間,曾任諫議大夫兼修文館學士、衛尉少卿、左庶子,居職近三十年,出為荊州司馬,後又遷台、洪、饒、蘄四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長史,封襄垣縣子。天寶初,改官名,為鄴郡太守,入為恆王傅。天寶八年卒於家中,享年八十餘歲。吳兢著述甚豐。曾撰有《唐史》八十餘卷,梁、齊、周、陳、隋史共計五十五卷,今皆不傳。還撰有《中宗皇帝實錄》二十卷、《樂府古題要解》二卷等。

?

譯者

葛景春,原籍河南封邱縣,1944年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1980年考取河北大學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所,研究李白思想及詩文,獲得碩士學位後被分配至「河南社會科學院中文研究所」工作,現任「古典文學研究室」主任,著有《李白與中國傳統文化--李白思想研究論文集》,《月是故鄉明--中國詠月詩詞三百首校註》,並與詹?教授共同編纂《李太白詩文編年校釋》等書。

Puntua aquest llibre electrònic

Dona'ns la teva opinió.

Informació de lectura

Telèfons intel·ligents i tauletes
Instal·la l'aplicació Google Play Llibres per a Android i per a iPad i iPhone. Aquesta aplicació se sincronitza automàticament amb el compte i et permet llegir llibres en línia o sense connexió a qualsevol lloc.
Ordinadors portàtils i ordinadors de taula
Pots escoltar els audiollibres que has comprat a Google Play amb el navegador web de l'ordinador.
Lectors de llibres electrònics i altres dispositius
Per llegir en dispositius de tinta electrònica, com ara lectors de llibres electrònics Kobo, hauràs de baixar un fitxer i transferir-lo al dispositiu. Segueix les instruccions detallades del Centre d'ajuda per transferir els fitxers a lectors de llibres electrònics compati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