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全集: 近代文學大師大賞

· 谷月社
5,0
4 atsauksmes
E-grāmata
361
Lappuses
Atsauksmes un vērtējumi nav pārbaudīti. Uzzināt vairāk

Par šo e-grāmatu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式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着,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着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爲以藍色或白色者爲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着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爲北平處處全長着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閒人,咬着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閒的聲調,微嘆着互答着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麼?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唸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竈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的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ldenday。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着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讚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l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於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係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的。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Vērtējumi un atsauksmes

5,0
4 atsauksmes

Par autoru

郁達夫,本名郁文,出生於浙江省富陽市滿州弄(今達夫弄)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三歲喪父,七歲入私塾。九歲便能賦詩。曾先後就讀於富陽縣立高等小學、之江大學預科(因為參加學潮被校方開除)、杭府中學(與徐志摩、厲麟似是同班摯友)。1913年隨兄長郁華赴日本留學。1919年11月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至1922年畢業回國。
他雖然修讀的是經濟,但文學活動不絕,在留學期間閱讀了不少外國小說,以俄國、德國小說居多。1921年,與同為留日學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鄭伯奇組織文學團體「創造社」。同年開始寫作小說。該年10月15日,首部短篇小說集《沉淪》出版,內容暢述留學日本時迷戀日本女人的故事,故事也刻畫了主角因孤獨、性壓抑及對中國的矛盾情結所產生的複雜心理結構,內容香豔豪放,轟動國內文壇。
郁達夫在二十多歲時患了肺結核。

文藝與教學活動
1922年回國後,先在安慶法政專校教英語,翌年辭職。
1923年,任北京大學講師,講授統計學。1924年,轉赴國立武昌師範大學任教,也只任職一年。
1925年起編輯《洪水》雜誌。1926年與郭沫若一同任教於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年底辭職。
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為創始會員,但不久即退出。同年任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僅任教四個月。
1933年由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任浙江省政府參議。
1935年,擔任《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之主編。
1936年應老朋友、福建省主席陳儀之邀,任福建省政府參議兼公報室主任。同年11月13日赴日本訪問。12月17日離日回國途中,訪問台灣,會見楊雲萍、黃得時等文化界人士。
抗戰時期
抗戰初期,郁達夫曾擔任《福建民報》副刊主編。1938年攜眷至武漢,任政治部設計委員、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曾赴徐州勞軍,在各前線參訪。同年底,又攜眷前往南洋,宣傳抗戰。
1938年12月,郁達夫抵新加坡,任《星洲日報》文藝副刊《晨星》、《星洲晚報》文藝副刊《繁星》和《星光畫報》文藝版的主編。郁達夫熱心文化藝術事業,曾和當時旅居新加坡的畫家徐悲鴻、劉海粟,音樂家任光經常來往。
郁達夫在星洲日報前後三年,共發表400多篇抗日政論,後經台灣學者秦賢次整理為《郁達夫南洋隨筆》、《郁達夫抗戰文錄》二書(台北:洪範書店,1978)。
1940年郁達夫成為新加坡南洋學會創建人之一。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星華文化界戰時工作團」團長和華僑抗敵動員委員會執行委員,組織「星洲華僑義勇軍」抗日。新加坡失守後,郁達夫避難至蘇門答臘。
遇害
1942年6月初郁達夫流亡至蘇門答臘西部市鎮巴爺公務,化名趙廉,居於當地華僑蔡承達的房屋,並在當地人協助之下開設酒廠維生。
附近地區的日本憲兵隊得悉趙廉是當地唯一懂日語的華僑,希望他當翻譯。郁達夫不收日軍薪金,但當時其自願充當日軍翻譯一事仍然引起當地人的許多誤解和不滿,但期間利用職務之便保護和營救了不少印尼人和華僑。
1945年,日軍已發現他的真正身分。日本投降後不久的某個晚上,郁達夫突然神秘失蹤,其失蹤原因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懷疑他被日本憲兵殺人滅口或被當地抗日民眾作為漢奸秘密懲辦的都有。雖然有日本學者鈴木正夫經過研究得出了郁達夫是被日本憲兵下令殺害的結論(寫成專書《蘇門答臘的郁達夫》),但由於鈴木拒絕公布據說私下承認參與此事之日本憲兵的具體個人資料,所以學術界還並不能把這種說法當成定論。郁達夫享年五十歲。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證書。2014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郁達夫為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之一。

Novērtējiet šo e-grāmatu

Izsakiet savu viedokli!

Informācija lasīšanai

Viedtālruņi un planšetdatori
Instalējiet lietotni Google Play grāmatas Android ierīcēm un iPad planšetdatoriem/iPhone tālruņiem. Lietotne tiks automātiski sinhronizēta ar jūsu kontu un ļaus lasīt saturu tiešsaistē vai bezsaistē neatkarīgi no jūsu atrašanās vietas.
Klēpjdatori un galddatori
Varat klausīties pakalpojumā Google Play iegādātās audiogrāmatas, izmantojot datora tīmekļa pārlūkprogrammu.
E-lasītāji un citas ierīces
Lai lasītu grāmatas tādās elektroniskās tintes ierīcēs kā Kobo e-lasītāji, nepieciešams lejupielādēt failu un pārsūtīt to uz savu ierīci. Izpildiet palīdzības centrā sniegtos detalizētos norādījumus, lai pārsūtītu failus uz atbalstītiem e-lasītāji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