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共373句,2490字,訴說屈原的政治理想,批評群小的誹謗打擊與楚王的妄信讒言,理想雖遭破壞,但自己決不妥協。又設想上天下地,上叩帝閽,但天門不開,屈原陳志無路,於是有去國遠逝之想,又望見自己的故鄉,最後決定以身殉國。
前半部敍述作者的身世、修養和抱負,追憶輔佐楚懷王時種種遭遇,藉此表明不同流合污,中段總結歷上各國興衰旳經驗,認為政治應舉賢授能,最後訴說自己壯志未酬,求卜問卦以擇去路,最後以死明志。[2]
對於《離騷》名稱的本意有不同的解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解釋為「離憂」;班固指「離」為「罹」,解成「遭懮作辭」;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解釋為「別愁」;亦有人解釋為「楚國曲名『勞商』的異寫」。
由於《離騷》的地位,「騷」字常被用作詩的別稱,又或者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風騷」代表所有詩歌,也有將詩人稱為騷人。王恭曾挖苦說︰「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3]
(維基百科)
屈原(前352年-前281年[1]),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先後任三閭大夫、左徒,
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
前278年,秦國太尉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