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長河: 近代文學大師大賞

· 中國近代文學家系列 Book 18 · 谷月社
5.0
2 reviews
Ebook
119
Pages
Ratings and reviews aren’t verified  Learn More

About this ebook

《長河》是到昆明兩個多月後開始寫的。一九三八年七月二十八日,沈從文給還滯留在北平的妻子張兆和寫信,告訴說:「我已寄望舒文章十頁,下期航信還可寄十頁。」這文章,指的就是《長河》。戴望舒時任香港《星島日報·星座》副刊主編,《長河》從八月七日起在該副刊連載,至十一月十九日,共六十七次,未完。信裡,沈從文向妻子談起這部剛剛開頭的作品,「我用的是辰河地方作故事背景,寫橘園,以及附屬於橘園生活的村民,如何活;如何活不下去,如何變;如何變成另外一種人。預備寫六萬字。」 隔了一天,三十日又寫一信,一開頭就說:「已夜十一點,我寫了《長河》五個頁子,寫一個鄉村秋天的種種。彷彿有各色的樹葉落在桌上紙上,有秋天陽光射在紙上。夜已沉靜,然而並不沉靜。雨很大,打在瓦上和院中竹子上。電閃極白,接著是一個比一個強的炸雷聲,在左邊右邊,各處響著。房子微微震動著。稍微有點疲倦,有點冷,有點原始的恐怖。我想起數千年前人住在洞穴裡,睡在洞中一隅聽雷聲轟響所引起的情緒。同時也想起現代人在另外一種人為的巨雷響聲中所引起的情緒。我覺得很感動。唉,人生。這洪大聲音,令人對歷史感到悲哀,因為它正在重造歷史。」

正是在「現代」的雷聲轟響中,帶著對變動中的歷史的悲哀,沈從文再次書寫鄉土,書寫一個不同於《邊城》的「現實」的湘西世界。

剛落筆的時候,《長河》隻是一個中篇的構思,可是寫作的過程中發現這個篇幅容納不了變動時代的歷史含量,就打算寫成多卷本的長篇。中間隔了一長段時間之後,到一九四二年四月,動手補充修改《長河》第一卷,在五月在給沈雲麓的信裡說,「《長河》已成十三萬字,不久可付印。」「《長河》有三十萬字,用呂家坪作背景。」(「三十萬字」指的是預計全部完成後的字數)「最近在改《長河》,一連兩個禮拜,身心都如崩潰,但一想想,該作品將與一百萬或更多讀者對面,就不敢不謹慎其事了。」 到九月八日,又報告說,「上卷約十四萬字,不久或可出版。」

事實是,桂林明日社正準備出版《長河》第一卷,沒料到十四萬字書稿被扣,經重慶、桂林兩度審查,各有刪削,卻仍然不能出版。原因是,「從目下檢審制度的原則來衡量它時,作品的忠實,便不免多觸忌諱,轉容易成為無益之業了。因此作品最先在香港發表,即被刪節了一部分,致前後始終不一致。去年重寫分章發表時,又有部分篇章不能刊載。到預備在桂林印行送審時,且被檢查處認為思想不妥,全部扣留,幸得朋友為輾轉交涉,逕送重慶複審,重加刪節,方能發還付印。」 這是一九四三年寫的《題記》裡面的話,「付印」仍然隻是設想。一直到一九四五年一月,昆明文聚社終於出版了這部小說,因此前屢遭刪節,出版時隻剩十一萬字。第六章《大幫船攏碼頭》的中間,竟印了一行「(被中央宣傳部刪去一大段)」的字樣。《沈從文全集》即據文聚社單行本編入,另外增加了新發現的《〈長河〉自注》。

黃永玉在沈從文去世後曾經非常感慨地談到《長河》:「寫《長河》的時候,從文表叔是四十歲上下年紀吧!為什麼淺嚐輒止了呢?它該是《戰爭與和平》那麼厚的一部東西的啊!照湘西人本份的看法,這是一本最像湘西人的書,可惜太短。」「寫《長河》之後一定出了特別的事,令這位很能集中的人分了心,不能不說是一種損失。真可惜。」

Ratings and reviews

5.0
2 reviews
Mathew Jon Phillips
March 10, 2017
It's a great book but sadly the file of the e-book is corrupted. Strange emoji symbols appear in places where there are missing Chinese characters. It's already difficult to read a book in foreign language (a book not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without having to contend with this problem. Googleplay, is this how you treat one of the great writers of the 20th century. a writer who would have one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88 if he had lived a few more months (Google it!) Five stars for 沈從文, 1 star for Googleplay. Emojis in a novel! Shocked and disappointed .
Did you find this helpful?

About the author

沈從文(1902-1988),中國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因此,沈從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個民族的任何一個,但沈從文本人卻更熱愛苗族,他的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對於苗族風情的描述。

沈從文是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個人經歷

1917年參加湘西靖國聯軍第二軍游擊第一支隊,駐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鄉小學畢業後,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

1922年,沈從文脫下軍裝,來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學,可是僅受過小學教育,又沒有半點經濟來源,就在北京大學旁聽。1923年去北京。報考燕京大學國文班,未被錄取。在北京大學旁聽。

1924年,他的作品陸續在《晨報》、《語絲》、《晨報副刊》、《現代評論》上發表。

1928年從北京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籌辦《紅黑》雜誌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吳淞中國公學任教,愛上女學生張兆和。

1930年後赴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前身)執教,到抗戰前,出版了20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

1931年陪同丁玲營救胡也頻未果,護送丁玲母子回湖南。1931年至1933年在國立山東大學任文學院講師;1933年9月9日,與張兆和結婚。同月23日,與楊振聲合編《大公報·文藝副刊》。

1934年完成的《邊城》,是這類「牧歌」式小說的代表,也是沈從文小說創作的一個高峰。

1938年春,到昆明繼續與楊振聲編選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1月,任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開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後,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國後,沈從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壓力而自殺,獲救。

1923年去北京。報考燕京大學國文班,未被錄取。在北京大學旁聽。

1924年,他的作品陸續在《晨報》、《語絲》、《晨報副刊》、《現代評論》上發表。

1928年從北京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籌辦《紅黑》雜誌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吳淞中國公學任教,愛上女學生張兆和。

1930年後赴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前身)執教,到抗戰前,出版了20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

1931年陪同丁玲營救胡也頻未果,護送丁玲母子回湖南。1931年至1933年在國立山東大學任文學院講師;1933年9月9日,與張兆和結婚。同月23日,與楊振聲合編《大公報·文藝副刊》。

1934年完成的《邊城》,是這類「牧歌」式小說的代表,也是沈從文小說創作的一個高峰。

1938年春,到昆明繼續與楊振聲編選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1月,任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開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後,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國後,沈從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壓力而自殺,獲救。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