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荀子》全書論說方面極廣,張覺在他的《荀子譯著》說:「縱觀荀子全書,凡哲學、倫理、政治、經濟、軍事、教育,乃至語言學、文學皆有涉獵,且多精論,足以為先秦一大思想寶庫。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荀子的主要觀點是」隆禮重法」,「尊賢愛民」。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子思和孟子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弓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
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說相反,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生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古書」偽」與「為」相通,指心透過思慮、抉擇而後作出的行動,特別是在經過學習之後,就叫做偽,也就是禮義),須要」師化之法,禮義之道」,通過「注錯習俗」、」化性起偽」對人的影響,才可以為善。荀子強調後天的學習。
從哲學上說,荀子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者。在天人關係上,荀子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肯定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自然運行法則是不以人們的意識為轉移的,主張」明於天人之分」,認為天有「天職」,人有」人 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應時而使之」的人定勝天思想。既說明規律的不可抗禦,也強調應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荀子主張「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荀子繼承孔子的地方,還在於他對於禮和師法的重視,堅持儒家」正名」之說,強調尊卑等級名分的必要性,主張「法後王」即傚法文、武、周公之道。又由於主張」性惡論」,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荀子成為後來出現的法家的開啟者。
另外,荀子在經濟上主張「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餘」,提出強本節用、開源節流和」省工賈、無奪農時」等主張。為以後歷朝歷代所遵守,至今仍有借鑒之處。
在軍事上,其核心思想是「仁義」,主張以德兼人,反對爭奪。荀子認為」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而要做到這些,就要隆禮貴義,好士愛民,刑賞並重。此外,還論述了為將之道,如六術,五權等。
《史記》記載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荀子的」帝王之術」,通過李斯後來的實踐,體現出來。北宋蘇軾在《荀卿論》中說:「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