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240期

· 大石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5.0
1 review
Ebook
106
Pages
Ratings and reviews aren’t verified  Learn More

About this ebook

桃園藻礁

誰讓藻礁成為激情對決的戰場?


距離「珍愛藻礁」公投僅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了。為釐清這個自今年5月以來掀起軒然大波的公投案爭議,我們特別在本期雜誌製作了〈藻礁 何去何從?〉。本刊作者居芮筠與攝影師張嘉麒、陳郁文數度在疫情中前往桃園藻礁地區,訪問多位學者專家,希望在公投前夕讓讀者對這攸關生態、環保、經濟,能源甚至國安的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


正如本篇報導指出的,桃園藻礁可以說是一片生物學上的奇蹟。每年僅能生長0.1公分的造礁藻類,自4500年前開始出現,竟逐漸構築成一片綿延27公里的廣大礁石區,孕育了臺灣沿海罕見的生物多樣性。


由於乍看其貌不揚,藻礁生態系早年不受重視,反而被當作無價值的荒地,桃園許多工業區便設於藻礁分布區附近,工業與民生廢水與廢棄物長年威脅,使得這片藻礁如今奄奄一息,保存尚稱完好的僅有大潭與觀新二地,而有些學者指出,大潭的生物多樣性及藻礁生存狀態又優於觀新。我們採訪人員的觀察也支持這樣的說法。


另一方面由於臺灣的能源發展規畫,需要大量增加天然氣進口,大潭既設有北部最大的單一發電廠,也就需要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來儲存燃氣,以確保發電穩定。其選址就正好選在大潭藻礁的位置。經濟與保育的對立於焉展開。


大潭藻礁爭議並不是新議題,實際上許多學者與保育人士已經奔走十多年。今日的執政黨在野之時還曾經大力支持過。既有多年時間緩衝,理應足以尋求替代方案,避免經濟與保育之間面臨二選一的局面。然而並未如此發展,如今交付公投,全民都必須在能源與環境兩個同樣重要的選項中,做出艱難的抉擇。


原本能以事實、調查為基礎,以科學作後盾,進行理性客觀討論的議題,如今變成政治角力,民眾被迫做非黑即白的選擇,無論哪一方獲勝,實際上都沒有真正的贏家,後果都要由全民承擔。


但真正令人憂心的是,大潭藻礁不是單一個案,而是今日執政黨的慣用模式:核能、萊豬進口,甚至防疫與疫苗,哪一個不是原本應基於科學探討,理性對話,卻一再被政治化、兩極化,最後成為政治與激情的對決?這種處理模式如果不改變,政府與民眾最終都將陷於作繭自縛的困境,而真相與科學只會離我們愈來愈遠。汽車即將成為現實,「只不過控制車子的是人工智能,而不是喬治‧傑森。」


火車運輸的電氣化則成績更加可觀。在歐洲、中國大陸、印度,火車電氣化的程度已達55%,印度的目標更是在2024年達到近100%。


推動這些革命的動力是對氣候變遷的擔憂,然而我們的進展還是太慢。根據環境科學家的說法,維持地球的健康需要我們最晚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而我們目前的進度還落後許多。要降低全球碳排放,我們最終還是必須解決能源產生過程的碳排放。


但追根究柢,我們的出路仍舊必須在科學與科技的發展上尋找。


正如運輸革命展現的,只要政府與民間目標明確,投入足夠的資源與心力,我們還是能夠有機會實現樂觀的未來――如果我們速度夠快的話。

Ratings and reviews

5.0
1 review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